本文作者:小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

小旺 2024-05-31 2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摘要: 上海师范大学重修规则?1,凡要重修相关课程的同学,务必在开学第二周重修报名开始后选择重修班的课程,平行班不接受跟班重修。周末重修班选课人数达到开班条件即开班,不达开班条件则不予开班...

上海师范大学重修规则?

1,凡要重修相关课程同学,务必在开学第二周重修报名开始后选择重修班的课程,平行班不接受跟班重修。周末重修班选课人数达到开班条件即开班,不达开班条件则不予开班。若该重修班开设不出,则需要重修的同学再到已开设的教学班中修读。为便于统计人数决定开班与否,以及后续相应重修工作的衔接,重修班报名统计截止日期定为3月13日17:00。学院将根据这个时间节点报名人数,决定重修班的开设与否。涉及到的这两门课程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后生成的重修报名人数不作为影响开班与否的依据。

2,课程替代申请成功不意味重修报名成功,还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后续的重修报名操作,否则则报名无效。课程替代具体见系统内操作要求。所有重修报名均通过教务处教务管理系统。

以上上海师范大学重修规则。

一代老中师生,现如今过得怎么样?

有人这样评价中师生:“他们是一群错过北大清华的学霸”!这句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却也是对八、九十年代中师生的高度认可

中师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


,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在师资紧缺的80年代和90年代,国家出台政策,举办中等师范学校。由初中毕业生报考学制3-5年,俗称“小师范”,用来区别高中考上的那种大中专师范院校

中师虽然是由初中生报考,但是生源质量却一点不差!

当年的中师生非常难考,一般都是提前录取,能够进入“小师范”,那都是班级里乃至学校里的佼佼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



由于考中“小师范”就能成为公办教师,成为“吃皇粮”的国家人。因此,“小师范”引得广大初中毕业生趋之若鹜,竞争非常激烈!笔者当年就是竞争的失败者,去读高中,绕了一个大圈,最后还是上的师范。

所以说,当年的中师生都是学霸,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放在今天来看,当年的中师生基本等同于今天的985211学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



如今,一晃3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青葱少年也已经人到中年、双鬓染白了!除了一部分退休之外,很大一部分依然奋战在一线。

当年的中师毕业生只能少部分转行,绝大多数是选择做教师。

这部分“中师教师”,在教育这块园地做出了丰硕的成果。许许多多的人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学校行政、校长、局长等。

这,是对他们的能力与贡献最好的证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



我从事教育工作,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中师教师,他们的能力一点都不比后来的大专生本科生差。中师教师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撑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

反观现在,由于大学不断扩招,生源质量越来越不让人客观!现在要想招聘到一名优秀的教师,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奢望!笔者多次参加新教师招考面试工作,对现在师范生的质量很是担忧。现在的师范生虽然视野开阔,但是基本功却是很一般。很多人连像样的粉笔字都写不出,要知道当年的中师生,粉笔字是必备的技能之一。那时候的中师生,几乎***写的一次好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



进入千禧年后,由于大学扩招,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师范大专生、本科生,大大满足了基础教育的需要,小师范也就停招了。原来的小师范学校,够条件的就升级为大专、本科院校。不够条件的就直接“关停并转”了。

一代中师***,自此成为历史传说!

我是八四年毕业的老师范生,说实话当年选择师范学校还是因为家在农村,一个“穷”字了得。听说上师范有伙食费补助,毕业就拿工资了,就上了。其实按照我的成绩,如果家庭条件好,上个高中,考个重点大学没有问题的。好在一路走来虽辛苦,但也知足了。学历上,先中师后函授专科到最后自学本科,不管怎么说合格了。调了几所学校,从初级中学普通高中,现在在一所中专学校任职。教师资格最终也混到了中高。现学校在城乡结合部,离省城不远,二、三十公里就到市区了。娶了个商品粮户口没正式工作的老婆,只敢生一个孩子,碰巧是个男孩。一个人拿工资养活三个人,可想而知当年的生活有多么拮据。好在本人脑子不笨,在房价最低的时候,借钱买了几套房子,少了十***账,还了九***了,还欠一***账。现日子好过多了,儿子大学毕业接着就考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又考上公务员,老婆打工满十五年工龄,去年也拿到国家退休金了。还有几年我也要退休了,回过头来看,虽辛苦也值得。人一定要想得开,知足长乐。我经常跟老伴说,一转眼就老了,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把身体搞好,不给医院和孩子添麻烦就得了。

师范毕业转眼三十多年了,想当年在班里我也是个不老实分子,一心想找个女同学,摆脱农村苦力。也曾经给同班的女同学写了一封求爱信,女同学也约我谈了两次话,后来毕业了也没确定恋爱关系。再后来工作后,听说那位女同学改行从政,到了市***上班,我的心彻底凉了。当初被分配到农村一所初级中学任教,偏远地方不好找对象,所以最后就找到现在的老婆。前几年在一个同学儿子的婚礼现场遇到了我的那位女同学,我们已三十年未见了,我一下子就没认出她,唉!都老了!可她的女儿才十来岁,后来有位同学说,我的那位初恋同学差点就单身了,她三十几岁才结婚。我心里窃喜,难道她一直在等我吗……?

很愿意回答您的提问。看到这个问题,就有一种本能的冲动,此刻的心情是复杂而沉重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

所谓“一代老中师生”,主要包括三部分人,也可以称为三代人(以下划分尽管不够严谨,但本人还是倾向于这样划分)

一是从建国后到1966年“***”初的老中师生

那时按教育制度规定,都是初中毕业考中师(建国初期小学毕业可以考初师)。虽然这代人的年龄段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一定差别,但仍然可以统称为第一代中师生。

这部分人大半已不在世,健在的也因其年龄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似乎成为现代社会遗忘的角落。

二是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到1985年左右,考入中等师范学校的中师生。

这部分人处在拨乱反正、教育秩序恢复、正规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四个现代化建设急需科技人才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多数是高中毕业之后又考入中等师范学校的(特别是77级~80级学生),其中不乏原来就在职民办教师,可称为第二代中师生。历史似乎跟这代人开了一个很现实、而且很无奈的玩笑:为了一个非农、公职、铁饭碗的教师“标准件”,不惜翻新重铸!笔者便是其中之一。

三是1985年(大约)之后到中等师范学校撤销前,初中毕业考入中等师范学校的中师生。

其中也包括那些在中等师范学校[_a***_]一度举步维艰的后期,根据特殊政策,通过“捐资助学”等方式入学的中师生。暂且把他们称之为第三代中师生,也是最后一代中师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

提起老中师生,如同被历史尘封的五味瓶被打破,酸甜苦辣再次涌上心头,既有感激和不平,又有感叹和自豪

这是就第二、三代中师生面对第一、二代中师生而言的。

之所以感激,是因为后一代中师生基本上都是上一代中师生教出来的。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启蒙老师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令人永世不忘。作为在职、退休或者曾经从事过教育工作的后一代中师生,不能不对为自己付出过心血的老师心存感激。

之所以不平,是因为往上追溯起来,三代老中师生一代比一代艰苦,工资待遇一代比一代低。

但是,他们留给人们的印象却一代比一代崇高、伟大。这既是经济发展、历史进步的必然,更是老一代中师生的愿望。

当你领着每月几千元的工资、住着崭新的楼房、拥有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享受着美好的小康生活的时候,你难道不有点自豪,不对教育影响过自己人生的老一代中师生那时的境遇,滋生某种感叹和些许不平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

那么,一代老中师生(我划分为三代),他们现如今生活得怎样呢?

首先,从年龄上看。

第一代中师生大部分已经作古,少部分在世的也已年逾古稀,最小的当在65岁以上;第二代中师生大体在55岁到65岁之间,近几年一部分已经退休,一部分正面临退休;第三代中师生在45岁到55岁之间,还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正是这样的三代中师生接力,撑起了新中国教育秩序的建立(建国后)、恢复(“***”后)和繁荣(新时期)。

其次,从工资收入上看。

以当地情况为例,第一代中师生尚健在的,其养老金加补贴收入,中级职称的基本在5000元左右,高级职称的在6500元左右。第二代中师生中已经退休的,月收入情况是:中级职称的6000元左右,高级职称的7500~8000元;在职的要比退休的大约高出1000元。第三代中师生均在职,其月工资等收入,中级职称的7000元,高级职称的8500元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三代中师生多数又通过在职函授、进修等途径获得了大专或本科的第二学历,才有了晋升高级教师职称的机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有一定差距,致使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存在差别,不可盲目攀比。

最后,从生活状态上看。

作为农村基层的老中师生,不管是退休的还是在职的,其收入水平在我们当地还是比较高的,生活水平大都在中等或小康以上。比较起来,前些年第一代中师生不少人累在子女身上,因为他们那时生育子女较多。但如今的收入和生活,还是令他们知足的。有人说:“退休金多少是多?有个好心态,多活几年有了!”

至于仍然在职的老中师生,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会越来越高,这都属于正常,因为他们还要与年轻的师范大专生、大本生教师们一道继续努力,肩负起新时代教育振兴的重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

我的以上回答满意吗?欢迎留言交流或批评。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520xingyuan.com/post/707.html发布于 2024-05-31

阅读
分享